色噜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,亚洲AV日韩AV高清在线播放 ,狠狠噜天天噜青青草原,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不卡

首頁 >  民族文化

西北史地與絲綢之路
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2-18 14:58:27 | 來源:甘肅日報 | 作者:劉進寶 | 責任編輯:吳一凡

image.png

image.png

張掖平山湖大峽谷 楊 瀟

我們所說的絲綢之路,是從長安出發(fā)西行,通過甘肅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(西域)地區(qū),越過帕米爾高原,進入中亞、伊朗等地,連接亞洲、歐洲的交流和商業(yè)貿(mào)易路線。絲綢之路在我國境內(nèi)所通過的地區(qū),主要是陜西、甘肅、新疆、青海等省區(qū)?!段鞅笔返嘏c絲路文明》就是將絲綢之路的發(fā)展、變化與所經(jīng)過的重要地區(qū)——西北緊密結(jié)合,探討其間的關(guān)系。

本書首先將西北史地和絲綢之路置于“東方學”的視野下進行討論,而“東方學”是一門以研究東方歷史、地理、民族、文化為重點的學科群,它以歷史比較語言學作為治學的主要方法?!拔鞅笔返貙W”是面對西北邊疆的危機,我國學者“經(jīng)世致用”,自發(fā)地從事有關(guān)問題的研究。東方學與西北史地學興起的時間和學科的特點相近,研究的方法也類似。

“絲綢之路”則是在近代中亞探險的背景下由西方學者提出的。德國學者李?;舴以谥袊目疾旃财叽?,他的考察既有學術(shù)的目的,同時還有為列強提供情報,便利其經(jīng)濟擴張的目的。李?;舴以谥袊疾旎貒?,在1877年出版的《中國》第一卷中提出了“絲綢之路”的概念。

李?;舴业街袊疾鞎r,并沒有到達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,他對絲綢之路線路的了解,主要來自文本而非親身經(jīng)歷。他并沒有研究中亞史地,“絲綢之路”一詞也是他偶然、無意間提及的,所指也僅僅是從中國長安到中亞之間的東西交通路線,并將其理解為一條基本上筆直的道路。在《中國》第一卷中所附的“中亞地圖”,歷來被認為是最早的“絲綢之路”線路圖,其所描畫的“絲綢之路”,基本上是一條直線。這并不是實際的“絲綢之路”,而是他心目中的“絲綢之路”、他想象的“絲綢之路”。其目的是按這條線路修建鐵路,方便將新疆的煤炭運出去。

雖然“絲綢之路”是在西方對東方侵略的背景下提出的,但我們不能因為出現(xiàn)的背景而否認其科學性。因為“絲綢之路”的提出或“絲路學”研究,與東方學一樣,都有其科學價值。

本書在宏觀研究的同時,還對一些具體問題進行了微觀探討,如《史記·大宛列傳》中的“西城”和“西域”,絲綢之路的交流功能——雙向共贏,絲綢之路的交流特征——轉(zhuǎn)輸貿(mào)易等,尤其是用較多篇幅辨析了“絲綢之路”一詞在我國的傳播和使用。雖然“絲綢之路”在1877年就出現(xiàn)了,但很長一段時間內(nèi),我國學者在研究相關(guān)問題時,主要使用“中西交通史”“中外關(guān)系史”等名稱。1933年9月,《北辰》發(fā)表的文章中,將張騫開通的中西交通路線稱為“綢緞之路”。1935年,朱杰勤使用了“絲路”一詞,可以看作是“絲綢之路”的簡稱。隨后,國內(nèi)出現(xiàn)了“絲道”“販絲之道”“運絲大路”“絲綢路”等稱呼,顯然是指“絲綢之路”。1943年2月24日,《申報》在講述16世紀葡萄牙對印度和馬六甲的占領(lǐng)時,使用了“絲綢之路”和“香料之路”。這是目前我國媒體最早使用“絲綢之路”一詞,從報道的全文可知,“絲綢之路”就是指傳統(tǒng)的陸上絲綢之路,“香料之路”則是指海上絲綢之路。

雖然“絲綢之路”一詞在20世紀40年代初就已在國內(nèi)出現(xiàn),但使用的頻率很低?!敖z綢之路”一詞較多地使用,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政府間的對外友好交往中。

在政府間的交往中使用“絲綢之路”一詞后,史學界也開始關(guān)注“絲綢之路”,如1966年第3期《歷史教學》發(fā)表的《中國和非洲人民的歷史友誼》中就使用了“絲綢之路”。史學界較多使用“絲綢之路”,則是新疆文物考古、歷史研究工作者和研究新疆歷史文物的學者,如1979年出版的郭沫若主編的《中國史稿》第2冊、朱紹侯主編的十院校教材《中國古代史》、南開大學劉澤華主編的《中國古代史》教材,都出現(xiàn)了“絲綢之路”的表述。此后,“絲綢之路”的使用逐漸頻繁,并出版、發(fā)表了以“絲綢之路”命名的著作和論文。

本書除了探討“絲綢之路”的出現(xiàn)及使用時間、范圍外,還對所謂李?;舴业摹敖z綢之路”定義進行了辨析。國內(nèi)學術(shù)界在談到李?;舴谊P(guān)于“絲綢之路”的定義時,都說李希霍芬將“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間,連接中國與河中以及中國與印度,以絲綢貿(mào)易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線,稱為‘絲綢之路’”,并注明是引自李?;舴业摹吨袊返谝痪淼?54頁。實際上,真正奠定“絲綢之路”學術(shù)地位的是李希霍芬的學生斯文·赫定。他在1936年出版的《絲綢之路》一書中,對李?;舴姨岢龅摹敖z綢之路”作了全面解題和闡述,并將其引入國際學術(shù)界。

目前,有關(guān)“絲綢之路”的名稱比較多,其概念甚至有些泛化,但不論是按交通路線劃分的“綠洲道”“草原道”“沙漠道”“南海道”等,還是以交換物品分類的“玉石之路”“青銅之路”“香料之路”“皮毛之路”等,這些擴大或充實了的“絲綢之路”,都是借用或參照了李?;舴业摹敖z綢之路”概念。如果不加特別說明,當我們說到“絲綢之路”時都應(yīng)有具體的含義,即從我國長安出發(fā),經(jīng)甘肅河西走廊、新疆到中亞、歐洲、非洲的古代交通道路。

(《西北史地與絲路文明》,劉進寶著,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)